周少梅传谱 落花西板 ,周少梅国乐社演奏
经过江阴民乐界众多朋友、同行的努力,《国乐先辈周少梅》即将付梓,尽管它是一本我们在几十年前就应该见到的民乐著述,但能于今天公开出版,我们也照样有无限的欣慰!
众所周知,周少梅是20世纪初推进中国民族器乐艺术“现代进程”的先驱人物之一,同一时期参与这一行列的人还有他的同乡刘天华、郑觐文等,所不同者,郑觐文致力于大型民族乐队建设,周少梅和刘天华则专事二胡、琵琶演奏技艺的改进和丝竹乐的编创。然而,这样一位有重要历史贡献的音乐家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却少有人提及。
直至1980年代以后,周少梅的大名才开始出现在一些辞书典籍中。我们第一次见到的较全面的评介是《中国音乐词典》中“周少梅”词条。该条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:1、他是“民族器乐演奏家、音乐教育家”;2、1915年至1930年期间,先后任多所中学校的“国乐指导”,1930年以后在江南地区组织过“香山丝竹社”“国乐研究会”;3、在二胡、琵琶演奏方面技艺高超,特别是二胡一器,有“周少梅三把头胡琴”之誉;4、1917年至1922年间,刘天华先生曾向他学习二胡演奏;5、生前曾编写《乐乐集》《国乐谱》《戏曲谱》等,共收录琵琶、三弦、二胡等乐曲数百首。该条目虽然寥寥三百余字,却是关于周少梅先生历史评价的重大突破。人们由此知道他是那一时期兼演奏、教育、编创整理及社会活动于一身的传统音乐名家,终其一生,他都在为“国乐”从传统到“现代”的转型而努力奋进。其用心之专,用力之巨,其功业之显著,皆已载入史册。特别是与刘天华长达五年的师生情谊,更成为影响天华先生二胡、琵琶音乐创作最可宝贵也最直接的因素之一。
我们见到的另一个记录少梅先生业绩的是201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发行的《华乐大典·二胡卷》,该卷不仅在“文论篇·乐人”中将周少梅先生排在20世纪二胡艺术家的第一名,并有更加详实的介绍,而且还在“乐曲篇”中列载了他传谱的《虞舜薰风曲》和《欢乐歌》,同时,在索引中也引录了倪志培先生于1980年以后撰写的《周少梅及其传谱‘国乐讲义’》、《周少梅和他的演奏艺术》、《由周少梅传谱‘薰风曲’所想到的》等多篇专论,从而进一步充分肯定了少梅先生在20世纪二胡艺术领域的宗师地位。
在以上相关资料积累的基础上,江阴民乐界的朋友们怀着对前辈艺术家的崇敬之情,编撰了这册包括传记、文论、乐谱和回忆的“专辑”,它显然是自少梅先生辞世以来内容最为全面、且具有资料性、学术性及历史价值的大型典册。就此而言,它可以与2008年出版的《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》两相并立,并成为江阴地方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。
1927年8月,刘天华先生代表一批国乐界的志士仁人,草拟了《国乐改进社缘起》,虽然出自一人之手,但它是包括周少梅先生在内的全体国乐人决心“改进”中国音乐的一份庄重的宣言书。“缘起”写道:“国乐之在今日,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,必须淘炼出来,才能有用。这淘炼的责任非我辈莫属,虽然严格说来,我辈也是一知半解的人。”就历史使命而言,周少梅、刘天华、郑觐文他们出色地做了他们那一代人所能做的“淘炼”工作。他们之后,几代国乐家前仆后继、顺时而进,同样完成了各自的“淘炼”工作。如今,中国的民乐事业,诸如记录整理、教育传承、创作表演、史论研究等,与上个世纪初相比,皆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。面对此一情状,想到前辈们“淘炼”国乐的艰辛,谁也会生发出种种感慨,并由此涌起更崇高的敬意!
应本书编者之约,遵嘱写了以上感言。愿我们对先辈的怀念,变为切实的行动,迎来21世纪民乐事业的一片崭新天地!
本文是乔建中先生于2012年为《国乐先辈国少梅》所作的跋文。
乔建中: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,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,上海音乐学院、中国音乐学院、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 。